「小栗帽」的魔力 — 日本賽馬對香港賽馬的啟示

Kwan Ho Wang
8 min readMay 22, 2018

--

筆者一直想深入研究賽馬如何影響香港社會文化,畢竟香港自開埠就有賽馬,香港人也為之著迷,它如何走進香港人的生活,與之相關的研究卻少之又少。雖然如此,同在亞洲的日本,其賽馬活動不但發展蓬勃,國民不論年齡、身份都能熱愛這運動,而不將賭博放在首位,真正成為全民運動。它的發展歷程很值得香港借鏡,近來發現日本真的有學者研究賽馬和社會文化的關係,更讓筆者找到他的研究專著。

這位學者叫長島信弘 (Nagashima Nobuhiro),是日本一橋大學榮休社會學講座教授,亦是人類學家。在六十年代,當時賽馬的形象仍然低下,日本大眾對此運動的印象離不開賭窟、黑幫等等負面標籤,主流傳媒亦有意無意輕視賽馬消息。長島當時已接受高等教育,卻已熱愛這運動;到了八十年代,他除了在賽馬電視節目擔任客席主持,更發揮他的專業特長,在1988年推出了《賽馬人類學》(競馬の人類学)一書,深入分析世界各地賽馬和賭博的文化。此書到2002年更增補內容再版推出。

除此之外,長島的賽馬文章,也散見於不同日本研究論文專集。我找到的一篇,叫《The Cult of Oguricap》,刊登在《The Worlds of Japanese Popular Culture: Gender, Shifting Boundaries and Global Cultures》(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: 1998)。

長島指出,在七十年代日本賽馬受益於出身寒微的名駒「好成功」(Haiseiko,ハイセイコー)的崛起,日本大眾漸漸對該活動改觀,視之由賭博變成體育,而他們也開始留意賽馬消息,尤其是「好成功」等明星良駒的動向。但令賽馬真正為大眾所喜,還得歸功於八十年代末另一偶像級名駒「小栗帽」(Oguri Cap,オグリキャップ)。

「好成功」(ハイセイコー)
「小栗帽」(オグリキャップ)

「小栗帽」如何招徠新馬迷

在日本有兩個賽馬組織:日本中央競馬會 (JRA)和日本全國競馬協會 (NAR),前者舉辦的賽事較有規模、馬匹質素較佳;後者限於各都道府縣(因此簡稱為「地方競馬」),賽事水平亦偏低。「小栗帽」和「好成功」的成名軌跡相似,都是在NAR賽事出道,卻連戰連勝,繼而越級挑戰JRA賽事都能輕取對手。「小栗帽」從NAR到JRA賽事曾締14連捷,包括6場重賞,在牠締造連勝佳績之時,竟吸引不少「非標準」馬迷進馬場觀賽 — 年輕人和女性!據長島1988年6月在東京競馬場實地觀察,他們在馬匹亮相圈親暱地對牠高呼「小栗仔」(オグリちゃん),活像追星一族。此舉惹來老一輩鐵桿馬迷白眼,認為他們對賽馬一無所知,對追星行徑嗤之以鼻。

粉絲們緊貼「小栗帽」的動態,馬兒表現有起有落,粉絲就同喜同悲。與此同時,一種賽馬紀念品亦乘時流行起來 — 毛公仔是也,不論男女都為之著迷,搶購一空,「小栗帽」的人氣得以持續高企。到1990年12月底牠退役前最後一場賽事 — 有馬紀念賽,更上演賽馬史上至動人一幕。

有馬紀念賽是日本馬季年終大獎賽,最特別之處是所有參戰馬均由馬迷投票選出,形式完全參照當地的棒球明星賽。「小栗帽」賽前兩仗均不入前四名,表現回落,而該年其原馬主更惹上官非,須再次易主。套用風水術語,「小栗帽」猶如「犯太歲」,諸事不順。正當粉絲們認為牠無復當年勇而行將黯然退役之際,在終極一戰,「小栗帽」卻一鼓作氣壓過所有明星對手奪標,得以光榮引退!賽後全場超過17萬名馬迷高呼牠的名字,不少女馬迷更激動落淚。

(1990年有馬紀念賽電視片段。重點在後段當「小栗帽」凱旋回歸,全場齊聲高呼牠的名字(オグリ!オグリ!),場面非常震撼。)

長島說,有女同事因為在電視看到這場賽事,深受感動,就加入「小栗帽」粉絲團,向他索取馬兒的照片,而該女同事更是教育系教授!長島也發現女馬迷數量賽後亦直線上升,他對此深感興趣,尤其希望了解「小栗帽」毛公仔的影響力。

「小栗帽」、自我形象、新青年

長島訪問不少女馬迷,了解她們想法,歸納如下:

1. 毛公仔的療癒效果:毛公仔向來都是女孩子用以「傾訴」和「排解寂寞」的良伴,更何況「小栗帽」表現出眾,她們都想將馬兒一部份榮譽「據為己有」,並寄情在毛公仔身上。

2. 「小栗帽」的傳奇性:「小栗帽」出身寒微,卻憑自身天才及努力,從低級賽場一步一步向上打拼,途中雖經歷不少波折,最終取得最高榮譽。日本人對這種灰姑娘童話非常受落,尤其身處一個論資排輩的傳統環境,這種成就就更顯得難能可貴。據長島轉述其中一名受訪者,有一名苦拼出頭的年輕男企業家,感同身受,就買了一隻特大版「小栗帽」毛公仔。另一名受訪者則指,「小栗帽」猶如散發出與眾不同的「氣場」,甚至一種英雄氣慨!

長島認為,以上原因均與賽馬固有的負面形象沾不上邊,年輕人和女性們亦認為追捧明星賽駒只是一種娛樂和趕潮流。他在馬場訪問一些少女,她們直指進馬場和去的士高、演唱會,根本沒有分別,從而亦不需對參與賽馬有罪惡感。此外,以上兩種原因都反映當時新一代日本人渴望建立自我形象,不論男女都可將自身的理想形象(ideal self)投射在「小栗帽」身上。

文章提及出道不久的天才騎師武豊夥拍「小栗帽」上陣,也是令熱潮升溫的催化劑。長島的論文著眼於「小栗帽」及其對女性的影響,馬兒確是令日本賽馬步向全民的關鍵,但我亦認為,任天堂在差不多時間推出賽馬遊戲《Family Jockey》(ファミリージョッキー),令賽馬走進年青人的生活,或許也是催化劑之一。這和「小栗帽」沒有關係,可能長島就因此省略掉。有機會也可品題這遊戲。

Family Jockey

故事才是關鍵

賽績出色的良駒,固然會受注目,但往往走不出馬迷層面。如要令普羅大眾也被吸引過來,其中一個元素就不可或缺:令大家有共鳴的故事

「小栗帽」賽績出色,但牠的出身、成長、以至終極一戰,根本如一齣肥皂劇的情節,「低下階層苦拼出頭」才是最吸引人的關鍵,也貼近當時日本社會氣氛,換句話說,就是夠「貼地」。

在香港近廿多年來馬王輩出,但連非馬迷都能說得出名字的,似乎就只有「翠河」、「靚蝦王」和「精英大師」。「精英大師」堪稱香港歷來最強短途馬並不為過,在牠嶄露頭角之時,香港正值2003年沙士,又經歷連串不幸事件,港人士氣、信心跌至谷底,該時勢如破竹的「精英大師」就和香港精神扣連在一起:勇往直前、永不言敗,馬兒就成了振奮人心的象徵。還記得當牠準備締造出道以來17戰全勝、破世界紀錄一役,那場賽事破天荒在各區的大電視作直播,那天我在銅鑼灣地帶附近,眾人圍觀電視,有男有女,有老有少,當牠輕鬆衝過終點,全場歡呼。到牠光榮引退,不但馬場內有盛大歡送會,也找來鄭中基為牠唱主題曲《精英》,是少有香港賽馬走進大眾娛樂的例子,雖然迴響不算很大,仍可視為打破外界對香港賽馬偏見的一步。但可惜,自「精英大師」之後就無以為繼,對香港良駒的關注又只停留在馬迷話題,而牠們的「故事」都只在優秀賽績,特色似乎略遜。

有故事性的馬,可遇不可求。但其實香港現在正手握一個大寶藏:「巴基之星」

「巴基之星」

「巴基之星」出道第一場大漏閘下一舉後上輕勝,片段網上瘋傳,人人都知道牠「輸在起跑線,贏在終點線」;夥拍莫雷拉大家以為如虎添翼,牠卻屢屢罷跑,自己身為1.2倍大熱門、夥拍冠軍騎師又如何?牠決意和不咬弦的「雷神」對著幹,索性來個玉石俱焚輸掉都在所不惜;幾經禁賽波折,換上另一個騎師立即重現霸氣……

以上種種,完全不像「小栗帽」般的肥皂劇,而是天才抗爭史!「小栗帽」代表堅毅不屈,那麼「巴基之星」就代表「藝高膽大」、「志氣高」、「傲骨」。香港人近年來有志難伸,不斷受威迫利誘,儘管心裡不服,都要卑躬屈膝,而香港社會各代亦服膺所謂扭曲了的「價值」。「巴基之星」就正好提醒大家,自己有能力,還是可以抵抗強權、我行我素,最終大獲全勝!

雖然官方已推出「巴基之星」毛公仔,但同時也見到另有店舖出售「巴基之星」手機殼,完全民間自發;連精神科醫生專欄都以牠首場勝仗來演示教育之道,可見牠「輸在起跑線,贏在終點線」、「性格巨星」的形象已進入普羅大眾的認知。

「巴基之星」的故事題材特別且千載難逢,能成為香港大眾愛駒、甚至開始接納賽馬的潛力無限啊!

--

--

Kwan Ho Wang

A horse racing and movie lover who holds a belief that horse racing is a culture, not just a money game.